形态描述
形态 贝壳三角卵圆形,壳高与壳长几近相等,两壳侧扁,壳质坚硬。壳顶十分扁平,顶尖细。壳顶位于贝壳中央,由壳顶往前方、往后方均斜,前后相交约为90°角。贝壳前缘圆、腹缘亦圆,后缘略呈截直状。形态上与美女蛤的主要区别点是这一种壳面的同心生长纹粗、突出壳面相对较高,排列较疏因而纹间沟的距离较宽。在壳面上还可见到在生长纹上有细小的结节突起和栗色的点。壳面灰黑色,部分黄色。小月面长,棕黑色、界线十分清楚,界面光滑;楣面长、亦呈棕黑色。韧带深埋在壳内,长度约为楣面的一半。
图59 粗纹美女蛤 Circe (Circe) corrugata
贝壳内面白色,中央部深褐色。铰合部较大、三角形。左壳前侧齿长,突出壳面高,前主齿薄而长,中央主齿粗壮,后主齿斜长;右壳有两枚前侧齿,当中有深而长的齿窝,前主齿很小,中央主齿薄,后主齿大,斜长,由于贝壳侧扁,因而肉质部所占范围较小。前、后闭壳肌痕处的壳质增厚,外套痕清楚,外套窦弯入很浅。
测量(mm)
壳长 壳高 壳宽
35 34 14 (北部湾涠洲岛)
图59 粗纹美女蛤 Circe (Circe) corrugata
贝壳内面白色,中央部深褐色。铰合部较大、三角形。左壳前侧齿长,突出壳面高,前主齿薄而长,中央主齿粗壮,后主齿斜长;右壳有两枚前侧齿,当中有深而长的齿窝,前主齿很小,中央主齿薄,后主齿大,斜长,由于贝壳侧扁,因而肉质部所占范围较小。前、后闭壳肌痕处的壳质增厚,外套痕清楚,外套窦弯入很浅。
测量(mm)
壳长 壳高 壳宽
35 34 14 (北部湾涠洲岛)
生物学
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我们只在北部湾的涠洲岛采到一个标本,1964年因受文献影响,此种订为 Circe sp.。分布于日本志摩以南和印度太平洋的南非南部,马达加斯加,莫桑比克,达累斯萨拉姆,桑给巴尔,索马里,吉布堤,红海,丕林和波斯湾。从地理分布看,此种偏在印度洋一侧。Fischer-Piette 和 Vukadinovic (1975)报道法国自然史博物馆,这一种标本的产地为 Poulo-Condor (注:康道尔岛,今越南);中国和新喀里多尼岛。
康道尔岛和涠洲岛相距不远,属南中国海。
康道尔岛和涠洲岛相距不远,属南中国海。
国外分布
分布于日本志摩以南和印度太平洋的南非南部,马达加斯加,莫桑比克,达累斯萨拉姆,桑给巴尔,索马里,吉布堤,红海,丕林和波斯湾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Fischer-Piette (1974)在“印度洋西部的帘蛤科”一文中,美女蛤属和加夫蛤属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属,该文叙述印度洋西部的美女蛤有8个种 (Circe scripta、C.plana、C.corrugata、C.crocea、C.intermedia、C.callipyga、C.sulcata 和 C.nana)。两年后,他在“美女蛤亚科的订正”专论中,就把美女蛤属合并入加夫蛤属,并将 intermedia 合并入 corrugata 作为同种异名。在邻近的日本,报道的是 C.inter media。Habe 和 Okutani (1985)监修的《世界海產貝類大図鑑》第358页报道的 C.(Parmulophora) corrugata 的产地是红海。如此看来,分布于太平洋一侧的是 C.intermedia;而分布于印度洋一侧的是 C.corrugata。我们的标本与 Reeve (1853)的 corrugata 十分相似,因而订名为粗纹美女蛤,并同意 Fischer-Piette 等(1975)的意见,把 C.intermedia 作为 C.corrugata 的同种异名。